在节能减排压力下,“以塑代钢”的概念在汽车业广为流传。据美国化学工业学会的资料显示,目前汽车塑料零部件的重量总和还不及汽车总重量的十分之一,因此,可以扩展应用的空间还非常广阔。
据立信管接头悉,近年来,为了提升市场竞争优势,各车企纷纷研发并上马采用了轻量化设计的车型。世界知名车企更是走在了这一领域的最前沿。宝马将于今年秋季量产BMWi3纯电动汽车,这款汽车的最大特点是,外壳材料为塑料、底盘材料为铝合金,与传统同类车型相比,实现减重250~350千克。这一现实不仅能够引领汽车设计新潮流,更将颠覆汽车制造流程及整体市场格局。
从技术层面考虑,由于塑料需要专业模具冲压一次形成,无法像金属一样快速成型,而像凯尔斯迈公司研发的这种新型汽车车身相对较大,需要建成的模具生产线难度较高,目前还较难实现。
近年来,我国汽车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利用引进车型的技术,扩大塑料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水平,形成了一批规模化、专业化的汽车塑料制品供应商,部分生产工艺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同步。如上海延锋伟世通、长春富奥-江森公司、芜湖顺荣公司等。后者的六层塑料燃油箱已在奇瑞、江淮、东风、吉利、长城、华普、海马、长丰等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上广泛应用。
在塑料化进行得如火如荼,俨然成为汽车行业的旗帜时,过学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冷静思考:“塑料化并不是汽车轻量化的唯一方法,塑料本身的疲劳期比金属短,尤其暴露在高温环境和接触汽油时,老化现象尤其严重,并且应用在齿轮或者其他传力的部位时,无法达到金属的强度。而且,目前应用较多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使用过后会丧失其力学性能,根本无法回收,只能作为废品或降级处理。我认为高强度钢和含铝金属是更适合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材料。”
反观国内,原材料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冀志宏指出,国家并未颁布针对性较强的法规标准,只有一些普适性法规如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》等,在新材料规划、石化和化学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中也有一些涉及。塑料汽车的环保和再循环情况,前景堪忧。
鉴于此,国内汽车零部件、汽车塑料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,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,把企业开发能力和产品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,并参与汽车工业的发展与竞争,从设计开发阶段就要进行汽车用塑料材料回收、再生利用的研究,以满足环保的需要。
据立信管接头悉,伴随轻量化发展的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汽车自重。轻量化的度应该怎么控制?毕竟,节能减排不能用人身安全来换取。这或许是任何人听到塑料汽车这个概念时最先考虑的问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