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我国提出建立建设再制造体系;1998年,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成立,成为国内首家发动机再制造企业。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中,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逐步发展,渐成规模。
梳理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,不难发现这其中有诸多共性特点,国内汽车再制造产业中,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在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;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中,更有不少企业引入外方技术,建立合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。
据立信管接头悉,日趋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为汽车售后市场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此背景下,配件业务将成为未来重要竞争领域之一。
无论是从当前内燃机保有量,还是再制造试点企业中发动机企业占据的比例来看,说明国内具备良好的发动机再制造基础,同时也说明了发动机再制造的发展空间巨大,也表明了内燃机再制造的重要性。
再制造是产品维修、报废阶段的一种再生处理,是用高技术对废旧装备修复、改造的产业化。再制造对象既可以是设备、系统、设施,也可以是零部件。 2012年,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达80亿元,与2005年的不足0.5亿元相比,增长了近160倍。
“再制造不同于旧货翻新,不是所谓的‘二手货’,而是指对整个故障件回收工程,经过全部拆解和检测,对有问题的产品进行高科技手段修复、处理,最后按照生产工艺要求产出的新产品。”据谢建军介绍,我国从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企业从2005年的一家上升到2012年的几十家,产业规模从2005年不到5000台套/年上升到2012年的150万台套/年(包括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产品),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不足千人上升到2012年的5万余人,产业规模和产值都取得显著增长。谢建军称,随着企业产能的释放,废旧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攀升,今后一定时间内,再制造产品销量将会有明显提升,我国汽车零部件资源再利用前景巨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