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至2020年可能新增6000万失业人口。 据立信管接头悉,这是一个动态预测,动态预测有不确定性,它假定与失业人口相对应的增长率是已知的数字,但事实上这个增长率是不确定的,有可能增长率高一些,也有可能增长率低一些,经济增长率高低直接影响就业率的高低。但不管怎么说,未来中长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,这是一个基本事实。原因有二:第一,随着产业结构升级,一部分人将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,被另一部分技术所替代,这是一个趋势。第二,高校毕业生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,而近几年来总体上还是趋于增长的,而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如果没有同比增加的话,这个缺口就会进一步拉大。
一些沿海省份的制造业企业克扣员工的工资,是为了挽留员工,怕员工春节以后不来上班,从中似乎能解读到这样一个现象:就业市场有一种尴尬处境,低端制造业需要人,但很多人并不想去,比如说大学生不可能去低端制造业,去当普通的工人。面对这样一种错位,我们应该怎么办?
据立信管接头悉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熟知的结构性失业,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。中国就业问题实际上在全国情况不一样,有的是找不到工作,有的是雇不到工,这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。结构性失业未来怎么解决?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,在这里找不到工作,换一个地方可能就能够找到。再一个,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农民工这两类就业人口的情况是不一样的,国家在政策指导上要分类指导。石磊说,这些变化近几年变为乐观,其中一个原因是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,尤其是城市群的建设,使得中心城市跟周边卫星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。如果待在上海、北京,可能生活成本非常高,但在北京周边的一些微型城市,出行如果比较方便的话,就业人口大可不必一定要窝在北京的都市核心区里,上海也是这样。这是一个好的迹象,说明我们的就业观念在改变,并不一定要留在核心大都市里。
美国对就业数据是非常关注的,他们认为就业数据是最重要的数据。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面临失业的问题,这是不是说,失业情况严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? 据立信管接头悉,在西方,公共政策制定的顺序,第一优先的是就业,西方国家追求经济增长的时候,主要还是考虑增长背后的就业,一定的增长率要对应一定的就业率。中国在过去35年当中,更多的是经济增长优先,不一定是就业优先,原因之一是快速增长会释放更多的就业空间,似乎就业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,但当劳动力生活成本逐渐提高,地方制造业占比逐渐下降的时候,这些地区就最先出现就业难的问题,就引起我们的关注。我们的公共政策在很多领域当中应该从增长优先转化为就业优先,尤其是在未来就业压力持续走高的情况下,这个政策就显得尤其重要。 |